问题的根本是在于冶炼的质量问题很多,也很大。成分是一方面,浇注也是一方面,有时感觉简直是不可思议的。浇注是瞎浇注:
1. 每箱的钢水重量是不确定的,只有铸件的毛重;
2. 冶炼的钢水量不是根据所要浇注的箱数的总需求钢水量来安排冶炼,而是根据炉子的大小,能炼多少就炼多少,有时少,有时多;
3. 是浇注温度控制不严格,虽然测温;
4. 是浇注速度没有很好的控制,浇注过程中一有炮火、呛火等特殊事项,立马就看到关掉压机,停流了,一箱多则能停4~5此之多;
5. 是一直浇起来,不管是快还是慢,一浇满,马上就打开,浇注另一箱了,再也不会管了;
6. 是化学成分不管三七二十一,超就超吧,反正能批回用,管它是国标,还是厂标,对成分不重视;
7. 是浇注时,不管钢水够不够,浇到箱内就是好的,管它是浇注起来与否,观念是总比倒了强。
8. 是各种记录是胡编乱造,根本不是实际操作的记录,都是拿来糊弄人,应付质量审核检查用的;
9. 是材质写的也不规范,高锰钢ZGMn13就完了,不全,现在还有ZG35的标法,早就是ZG270-500了。
浇注专人压把,浇注不再是一下,而是升至冒口减流填充,点浇冒口。买了行车吊挂电子称;炉次的编排也按我发的文件执行起来了。慢慢改变吧!铸造造型这边也有好多工作要做的。
合理规范的操作应该是:每个铸件都有毛重和液重,每箱铸件都有总液重(总钢水量),要安排浇注哪些箱,要实现汇总所需要的钢水总量,根据此要求来安排冶炼配炉,再加上冶炼的一些烧损和包底、注余等情况的钢水量,来进行冶炼的操作,就不至于钢水的浪费。冶炼严格炉前的原料化验(不是根据经验),包括废钢,冶炼操作要严格加料操作和记录,要如实记录。烤好包,专人浇注,出钢严格出钢温度,钢水的镇静,浇注温度严格执行。浇注先小流对中后全流浇注,浇注至冒口,减流填满,或移到冒口浇注。浇注中途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不可停流,可适当控流。成分必须合格才能出钢;标准不能一天三变,只要符合相关标准就可以,没有必要这个内控,连国家标准还执行不好;有充分的把握才能浇注,否则只能回炉或注余;浇注完后要做好浇注记录(炉次、浇注顺序和时间等),汇总做出浇注日报表。